看医学网

精品医学资源

哀悼与哀思!网曝又一年轻医生自杀在规培的路上

作者:叶正松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这是一个不忍听闻、令人心碎的消息,又一个规培医生自杀了!


9月10日,一则消息在业内传开了:规培!带血的白大褂!师兄感染多重菌,跳楼了! 


消息大致内容如下:


自杀的规培医生在给病人换药的过程中,不幸感染了多重菌,随后跳楼自杀。据称,虽然规培期间工作繁杂,住宿、生活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好,但这位规培医生一直兢兢业业上班,即使病了也从不请假……外科规培就是不停的换药,拉钩,写病程,办出院,毫不马虎。然而,现在,他却留下农村年迈的父母跳楼自杀了……


有一种悲伤,叫睫毛再也承受不起眼泪的重量。


近些年,关于规培生之死,如春日惊雷,时有耳闻:


2014年,江苏省一位24岁的规培生,因压力过大选择自杀;


2015年、2017年,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相继有26岁、25岁两位医生猝死;


今年4月23日,一位海南某公立医院呼吸内科规培医生,年仅20多岁的90后“麦医生”在最后的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学医的我们,正狂奔在作死的路上》后猝死。


2013年,当时的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按照这一制度,从2015年起,医学毕业生毕业后3年内不能直接进入临床工作,必须参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使硕士或博士也不能例外与幸免。


这就意味着本科生要5+3,接受8年教育;硕士研究生5+3 +3,整11年医学培养,方准许进入临床实现就业。


对此,医改方面专家徐毓才表示,实际上这个从美国舶来的医师规培制度,从一开始颁布,业内就争议不断,国家能不能一刀切强制规培和怎么做好规培,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因为,在这么长的学习与规培过程中,在人生最美的年华中,你不是某一医院的员工,你签约的医院对你负责,你规培的医院也不会给你待遇,你只能干活而不能获取报酬。


尽管国家政策明确,中央财政对每名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每年给予3万元补助,地方财政也将给予约2万元的相应支持。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实际操作中,这一待遇规定看上去很美,落实起来很难。


事实也证明,徐毓才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自从规培制度实施以来,包括规培生自杀、拒绝加班与规培带教老师和规培医院产生剧烈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纷纷凸显水面。


而针对这些问题,业内外也产生了剧烈的意见分歧。尤其是对于规培生不堪规培压力而自杀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声音火力交锋。


比如,针对这次这位规培生跳楼自杀的事件,就有一位@廖无痕无痕公子 的说:多重耐药菌感染又不是艾滋病毒感染为什么要跳楼?是不是别的原因?内心的焦虑,经济的拮据,长久的憋屈和压力才是走向绝路的原因吧,而立之年一穷二白,自己不小心感染了,毫不夸张的说自己其实看不起病,外科手术的学习极其困难,靠规培转科来学会做手术纯粹是扯淡。他可能是感觉自己既没有学到东西,又无任何积蓄,又到了而立之年,又过的拮据憋屈,运气不好又感染了疾病,人生似乎很失败还看不到希望才陷进了死胡同……


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一个@流沙之魂 的跟帖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医生,都是这么辛辛苦苦过来的。我也是年轻医生,规培刚结束,但我热爱临床工作,做好自我防护,不管是简单活还是复杂活,都会尽心尽力去完成,一步一步走来,收获很多,也很庆幸没有像那些眼高手低的人一样,只想着做东西,却又不愿意付出行动,不肯吃苦,最终,发现自己学到寥寥。换药这种事,年轻医师不干,难道要主任去干?年轻人不老老实实干活,整天浮躁的不行,想的太多,做的太少,什么事不先从自身找问题,怪这怪那难成大事。


对于这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现象,或许真的只有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这莫衷一是的纷扰争辩中,我觉得@小儿裴医生 对我国规培医生的问题,剖析的比较深刻,比较全面,比较中恳,也比较一针见血。


他说,现在推行的规培制度,目的是通过培训缩小各级医院医生水平的差距,改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这个制度的推出,愿望是好的,但在这个土壤上却似乎成了一个怪胎,医疗差距缩小看不到,改变很多医学毕业生的命运倒是切切实实的。


这个制度推出之初就很受毕业生的抵触,因为它缺乏配套的保障制度支持。规培医生在医院里做最繁杂的工作,但收入却可能连生计都无法维持,大多数城市是一个月2000多元,深圳是5000元,碰上好一点的医院会给点奖金,碰上不好的医院连那基本的5000块都没有着落,自带干粮上班,成为真正的自干五。


规培完了还存在不确定性,本来医学学制就长,毕业后再完成培训大多都奔三了,留下来不见得会有光明的未来,国内大医院待遇也好不到哪去,留不下来还可能拖家带口的重新去找工作。正因为看清了这一点,很多优秀的毕业生放弃了大医院的规培,直接去找一个不需要规培的小地方稳稳妥妥上班去了,为的就是一个踏实感。


国外的住院医生收入相对也少,但他们完成培训后就几乎不用为生计犯愁。培训基地对学员的要求很高,但对自己的教学要求太低了,教学医院可能还好一点,非教学医院的基地基本是以把学员当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没什么明确的培训目标,只要保证医疗安全,在当下紧张的医疗关系下,住院医的主要工作是写病历了,上台基本就拉钩缝皮,一个科室轮转那么几个月,规培学员就别指望什么主刀什么的,更别说什么独当一面,以后在基层医院工作还得重新再来。


因为没有自由执业,那些功成名就的老医生也没有别的出路,不可能什么都放,不然把路都给你了他们干嘛去呢?而毎年退休的只有那么几个,所以大医院的高水平医生只会越来越多,一大群鱼就在这个水池里你争我抢。对应的病源越来越多,医院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结局呢,依然是大医院扎堆,小医院门可罗雀。只是医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多被白白剥削那么个三五年。


裴医生的这番话,如同庖丁解牛,将规培生的现象和问题由肤入理,一层层的解析的脉络清晰。


虽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不能。也虽然每一条向上的路都是难走的路。但是,每一条向上的路也必然是充满幸福和希望的路,才能给人带来翻越山丘的动力。而幸福与希望,恰恰是目前许多规培生理想中最渴盼,却又是现实中最缺少的。


逝者已矣,我们除了表示哀悼,更应该沉痛哀思:我们的规培制度还应该做哪些亡羊补牢?

 

(责任编辑:星星火光)